行业资讯
中国全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开启“地下管线革命”
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31日对外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工程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
中国政府年初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还能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据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如此高的投资,意味着综合管廊将成为继棚户区改造、高铁、水利之后,中国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领域。
根据部署,从今年起,中国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项目改造,合理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从而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地下综合管廊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目前,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都建有地下综合管廊,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和开端。
1958年,北京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又推出更多管廊试点。随后越来越多大中城市开始规划和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各地看好的拉动经济增长工程。住建部统计,今年中国共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进入7月,吉林省率先与住建部签约在全省层面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计划2015至2018年期间完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1000亿元。住建部透露,辽宁、广东、河南等省也正积极推行全省试点。
此外,中国住建部和财政部确定了在沈阳、哈尔滨等10个城市试点,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其中今年将开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
“管廊建设涉及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不同行业,间接带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投资,以及大量人力投入,对经济产生更大拉动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地下管线研究所所长王香冶说,当前钢材、水泥、管材等建材价格低,建设成本低,还能消化过剩产能,正是难得的时机。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面广、投资量大。陆克华介绍,中国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创新融资机制,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方式,让企业成为建设和运营主体,并配套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发行票据等财政金融保障机制。
为鼓励企业投资和获取合理稳定的收益,地下综合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须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目前,定价收费的指导意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以前企业没机会投资,如今政府引入PPP模式,还配套收费机制确保企业合理稳定收益,让企业投资有了信心。”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国州说,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刚刚起步,未来投资空间非常大。
文章来源:凤凰资讯